锦绣溪连泮水流,沂春亭古尚清幽。
光涵宝镜千年景,色湛冰壶一片秋。
映日荷花红粉艳,绕堤杨柳绿阴稠。
几回徒倚斜阳后,月上波摇桂影浮。
这是明朝著名文学家汤显写的一首《锦绣溪》诗。
锦绣溪,即今绣溪公园,坐落在无为县城内西南,昔日的芝山山麓,今日的环城路边。乘车从“一环路”上经过,至此可见两泓碧水,一片绿阴,风光旖旎,景色宜人。游人踏上溪畔小桥,便有入画之感。小桥下,流水潺潺,如歌,如咏。一堤穿溪而过,垂柳夹堤而立。那柳条,有的漂在水面上,有的坠入碧波中,轻盈如丝,柔软如发,宛若一位少女,披散着一头秀发在悄悄地洗濯。堤中有一六角亭,因年久失修,已是琉璃失泽、彩漆无光了,但仍不失其古色古香。尤其是朗朗晴日,亭影倒映于波光潋滟的溪水中,似沉,似浮,若聚,若散,令人发思古之幽情。
据传,锦绣溪因地震而陷。经查《嘉庆无为州志》得知:一年大早,锦绣溪干涸了,有居民到溪中掘坑取水,当挖至近丈深的时候,发现了许多直立的木柱,似屋柱一般,这便是“地陷说”的证据。且历代相沿,至今民间还坚持此说。
宋代以前的无城,锦绣溪与外水相通,故而杨次公有“十里喧闻锦绣川”的诗句。筑城池后,溪与外水切断。宋时修堤一道,分溪两股因故又名“双溪”。从现在的有关锦绣溪的诗文看,锦绣溪在历史上是颇具规模的,周长四百余丈,西枕芝山,东临寺院,南倚城墙,北对儒学馆,被许多诗文反映为“画桥雕槛”、“亭台不断”、“古木修篁”、“飞楼涌殿”。因此,凡在无为任职的官宦或过路文人,无不慕名而往。
锦绣溪还为后人流传很多美丽的神话。据说溪中有只体大如席的珠蚌。凡兵荒灾乱之年,她便隐匿不出;而每逢太平盛世,便常常于夜晚傍崖启壳吐光,那光明皎如月,照地数丈。显然这个神话寄托了历代人民渴望幸福的美好理想。然而世道多变,几度沧桑,民国年间,锦绣溪又变成财主的私家花园,不久又为侵华日军所占。美丽的溪水变得浑浊不堪,那象征吉祥的珠蚌就再也没有显灵发光了。
改革开放以后,地方政府把它整修一新,辟作公园,供人们劳动之余游憩。人民忘不了为夺回这些美丽的山水而流血牺牲的人,便在这里为烈士们树起了一座石碑。碑下,花园锦簇,松柏常青。孩子们清明扫墓,寄托对先烈们的哀思。